HDC2024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

Posted by whiteicey on June 21, 2024

HarmonyOS NEXT

与旧版有何不同

NEXT是一款具备跨时代意义的新系统,它采用了全鸿蒙内核,完成了对Linux内核的全面替换。其采用的微内核设计,更好地保障了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表现。从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到编程语言、编译器/运行时、编程框架,再到设计系统、集成开发环境,以及AI框架和大模型等,鸿蒙 NEXT都全面进行了升级。可以说,鸿蒙 NEXT才是真正的“原生鸿蒙”,是鸿蒙系统的真正“完全体”,也是一个源自中国、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

优势是什么

鸿蒙 NEXT通过全新的架构设计,将软件、硬件、芯片、云端更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相比鸿蒙系统,整机性能提升30%,相当于芯片工艺制程提升2代的效果。

同时全新的分布式总软线,能够带来3倍的连接速率提升,4倍的连接设备数量以及20%以上的功耗优化。

通过EROFS文件系统,将随机读取性能提升了1.2x-3x,能够为用户节省2GB存储空间。

方舟图形引擎是业内首个高并行低负载统一渲染引擎,其能够将2D绘图性能提升26%,并且将功耗降低10%。可以让手机日常使用的流畅性提升。官方还表示,随着HarmonyOS Next的不断迭代和升级,将有望带来每年20%以上的性能提升幅度,性能增幅表现超过每一代芯片制造工艺的升级。

安全特性等级

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华为发布了鸿蒙NEXT 全新星盾安全架构。在该架构下,不满足安全要求的代码和应用无法上架和安装。多人协同数据可控分享,多设备端到端数据加密,单设备硬件级一文一密。新架构支持系统级文件加密分享,不依赖应用,不限分享渠道,支持多种文件类型。鸿蒙NEXT 完全禁止开放 9 类不合理权限,从源头上降低隐私泄露风险。例如是否允许“XX”读取已安装应用列表、是否允许XX” 创建桌面快捷方式、是否允许“XX”访问信息(读取短信 / 彩信)等。鸿蒙NEXT 引入了新的安全访问机制,从传统的权限管理转变为数据管理,直接控制应用对数据的访问。在应用需要用户数据时,确保只提供必要的数据,同时保护用户的隐私。通过高斯数据库和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存储和保护用户的个人数据,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和智能能力的结合。

盘古大模型

全系列:盘古大模型5.0包含不同参数规格的模型,以适配不同的业务场景。

  1. 十亿级参数的Pangu E系列可支撑手机、PC等端侧的智能应用;

  2. 百亿级参数的Pangu P系列,适用于低时延、低成本的推理场景;

  3. 千亿级参数的Pangu U系列适用于处理复杂任务,可以成为企业通用大模型的底座;

  4. 万亿级参数的Pangu S系列超级大模型是处理跨领域多任务的超级大模型够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在全场景应用AI技术。

多模态:盘古大模型5.0能够更好更精准地理解物理世界,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雷达、红外、遥感等更多模态。在生成方面,盘古5.0,可以生成符合物理世界规律的多模态内容,让创新随心所欲。

强思维:复杂逻辑推理是大模型成为行业助手的关键。盘古大模型5.0将思维链技术 与策略搜索技术深度结合,极大提升了数学能力、复杂任务规划能力。

张平安强调,一直以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都坚定的聚焦行业,在解难题、做难事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重塑千行万业。华为云将与所有的客户、伙伴和开发者一起,创新不止,攀登不止,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加速千行万业的智能升级。在过去的一年中,盘古大模型持续深耕行业,已在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落地,在政务、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煤矿、钢铁、铁路、自动驾驶、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气象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价值。

不过说到大模型,在8.28左右集团公司就会发布关于油气行业的大模型,所以在这方面上,应该分公司会更操心这件事

那些与我们有关的

说完了上面的演讲,我想也只是华为展示技术的内容,但是在22、23两天的交流和学习中我倒是看见了真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以下内容我将按照内容和思考结合的方式展示

华为云Astro低代码平台

该产品是由华为云自处创新实现的全场景低代码平台,提供了零码、低码、高低码协同的遇上开发模式,开发过程中通过对企业业务模块的抽象、编排和管理,联合企业和华为技术人员进行共同参与开发。该产品主要设计四个功能:Astro Flow工作流、Astro Canvas大屏应用、Astro Zero轻应用、Astro Pro企业应用,以上四个功能也分别对应了零码、低码、高低码协同的三个难度由低到高的顺序。

  1. Astro Flow工作流:一款自动化流程引擎服务,主要用于企业中人员,资金以及事物的追踪,一般参与记录其调、转、离、审、评、批的功能;同时提供各类流程触发、数据连接和表单集成能力,实现各类流程自动化服务的应用构建工作

  2. Astro Canvas大屏应用:以数据可视化为核心,用以屏幕编排,多屏适配,帮助专业或非专业开发者用最短的时间上手,通过图形化界面搭建专业水准的数据可视化大屏

  3. Astro Zero轻应用:通过提供轻应用模板(包括办公管理,人事管理,选个木管理,运维管理等方向),开发者可以基于提供的模板来快速构建应用,加快项目进度

  4. Astro Pro企业应用:这个模块主要是高代码部分,主要面向园区,城市,能源,教育,交通等行业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相较于前面简单易上手的部分,这里更像是一种服务

其实从描述来看我们就知道这个产品对我们而言最大的用处就是满足我们自己开发可视化大屏和补充协同的功能,在目前大部分人没有代码开发能力的情况下,这个产品提供了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开发的可能。并且在兼容性上,华为也提供了API接口用于容纳老项目和第三方项目,对于普遍的数据库华为也对其做了相应的适配,不过对于其兼容性到底有多强,暂且没有做出展示。

而对于开发人员比较在乎的方面,比如我们能否拿到项目的源代码,众所周知的是一切低代码的背后都是大量的代码框架完成的,而对于用户而言,我们能否拿到代码对项目进行微调是非常重要的事,而在这方面华为做的并不完美,Astro Flow工作流完全不提供第三方接口也无法直接获取代码(虽然后续解释是这个功能还在开发中,预计10月份左右上线),Astro Canvas大屏应用仅支持用户额外编写JavaScript进行配合开发,Astro Zero轻应用支持JavaScript和TypeScript配合开发,也只有Astro Pro企业应用功能完整的提供整套源代码,所以我想这个应用非常的适合在华为云生态中使用,但是跳出其中,却有无法忽视的瑕疵。

华为提供了煤矿行业在基于Astro低代码平台自主开发的可视化大屏作为展示。

此外,对于项目持久化部署和托管平台,华为也提供了一套成熟的方案servicestage,不过这个产品并没有在此次HDC中做展示,所以并没有对细节做更多的探讨,不过从演示效果和功能来看,我觉得这个产品可以对我们的

华为云ROMA Connect全域融合集成平台

ROMA Connect是华为目前主推的一款iPaaS全域融合集成平台,通过低代码技术和组装式交付理念,提供一体化的集成解决方案,可以链接应用、消息、事件、数据、API、设备,帮助企业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完成管理遗留系统和云原生应用,链接多云,消除数字鸿沟

该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了多级互联,让华为云和用户端同步,实现自上而下的多级互联;高效复用能力,资产目录管理有效实现了数字资产的统筹,也无需多次开发调用功能,在自动化数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缩短周期,TTM从周/天为单位变为了小时/分钟;组合多样,内置了图形化的连接器,让懂业务不懂代码的相关人员也能完成系统组合实现功能

华为也提供了该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比如SAP、ERP集成,IT/OT融合集成,异构数据入湖(提供了数据库、大数据、API、消息、SaaS应用、行业协议等各种异构加入数据湖),应用一张网(Site边缘部署实现云上云下协同,多级互联),新老应用互通(快速开放数据/函数API,老应用上云),工作流自动化(即时通,邮件消息推送服务)

ROMA Connect产品完全的展现了它强大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能力,从API、MP订阅,到Cloud应用、遗留系统集成以及对第三方选择性暴露接口管理,都展示了它的安全和可靠,而其云上部分展示了它对企业SaaS和设备的掌握度非常高,边缘部分与数据湖和消息服务的功能也极尽完善,这是其技术的体现,也是行业成熟解决方案的展示。

不过无论其什么都好,但是唯一也是最大的缺点是,这东西不适合我们这一层级来实现,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自上而下又事无巨细的垂直管理模式,如果要说的话,也许从分公司层级来建设更加合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已经采用了这个产品,并且开始与华为合作了)。

当然,提及了体量的缺点并不是指这个项目对我们而言毫无意义,恰恰相反,它提供的垂直管理模式非常适合我们在后续项目中做借鉴,用统筹的眼光设计和管理,这样的思路在未来会为我们遗留系统的问题减轻非常多的负担

软件开发生产线CodeArts

CodeArts作为一个一站式、全流程、安全可信的软件开发生产线,做到了开箱即用的程度。支持Web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微服务开发,Cloud Native应用开发。从设计思路上覆盖了需求、开发、测试、部署等软件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环节,提供了全云化的开发体验

其中最为吸引我的便是智能开发助手CodeArts Snap,该功能主要用于代码生成,研发知识问答和单元测试用例部分,其中代码生成这个功能早已在完备的Copilot上体验过,而这次CodeArts Snap在业界通用的HE数据集上同参数模型的对比中也处于中上游的水准,此外便是其展示的单元测试用例生成,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于所以开发测试人员的一个难题,毕竟仅凭人力难以实现真正的测试样例全覆盖,但是引入自动窗前的端元测试用例,提高测试覆盖率,确保每个功能和场景都能测试到,确实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

此外,无论是其提到的需求管理,代码仓,代码检查,编译构建,制品仓库,测试管理,流水线,部署等功能都对整体的开发效率有着显著的提升

又回到了令人熟悉的IDE,不过这个产品放在这里和我们目前的业务没有什么关系,放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出于我的私心和一种可能性。这款集成式的IDE,或者用华为的话来说是DevSecOps平台,是华为30年研发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本次华为主推的产品,堆料和经验的优化让它足以在任何人面前亮眼,是这两天里我最喜欢的产品,也正如其名,代码的艺术。

不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正涉及到了全流程开发的情况时,我觉得放弃VS code或者Visual Studio转向CodeArts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毕竟拥有选择,比做出选择更重要

华为云IoT

相对传统工业IT体系架构较为严苛的层次划分,“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的扁平化架构大大降低了水平/垂直维度集成的难度;更重要的是,扁平化架构能够将传统的工业知识和经验转变为数字模型沉淀下来,转变为数字模型沉淀下来,作为平台层核心使能层。通过完成一个更有泛用性的平台,来实现轻轻量化的工业化软件形成工业APP,极大的加速工业应用上线节奏,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种敏捷应用创新的需要。

华为云Stack工业互联网架构以云平台为基础,融合网络、平台、安全、工业智能、应用等数字化资 源与能力,通过与传统工业体系架构之间相互作用和深度融合,构成了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1. 基于物联架构的云边端协同是基础,将工业互联网的网络连接对象延伸到机器设备、工业产品 和工业服务。

  2. 数据采集和数据融合分析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汇聚大量现场数据并沉淀为行业知识,催生 出以边缘为核心的自适应智能生产系统。

  3. 工业智能是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的驱动器,基于对海量数据清洗、处理、挖掘和萃取,形成行业知识 模型,将人工智能使能到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通过持续训练来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的核心价值是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业务底座,以支撑企业构建“数据+行 业知识”驱动的应用架构体系。此外,为了能够让企业向华为云体系平滑演进,新型工业互联网架构部署时需要实现与企业现有系统(基于ISA95架构)的无缝集成,着重强调了其兼容性,“双活运行”,逐步替代。

在我的认识里,工业化生产有一个至今无法回避的痛点,就是现场生产设备的数据的管理,虽然我们现在采用了力控系统作为管理和监视,但是在每一次的更新迭代中,都会有非常多的新增点位和旧点位的弃用。而如何快速的完成这些数据的管理,至今都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堆人力是最简单直接但是又是非常昂贵的行为。

但是华为IoT展示了它和鸿蒙工业硬件的配合,每一次更新都会在控件接入系统联网后刷新并实时反馈到智能平台上,无需再通过人工的方式对点位进行核对。同时华为也展示了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熟悉的力控,所以在迁移工作上,我想这不是很大的问题。在兼容性上华为对目前工业上泛用的协议都做了适配也支持定制系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目前展示的内容更多的是在车间,工厂这两种生产场景,还没有真正的场站的应用,所以以上的效果和展示均来源于与我们不相同的环境,所以这套方案是否能在我们的生产中落地还未可知

润开鸿x华为 智能巡检车

其实看到名字就已经知道它的适用场景了,也就是无人井站的巡检。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润开鸿并没有一个成熟避障,巡检,自充电的车辆,现场也只是一台非常普通的支持wifi,5g信号传输的实验性质的车,是一种面向高校的项目。至于后续开发情况,尚不可知。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项目成熟落地,我们的无人化场站将有更多的方案可供选择